中国茶叶加工

健康与品控

  • 脂质组学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珍珠;邱清爽;程兵;王爽爽;

    脂质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也是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关键前体。脂质组学作为组学技术的一种,在食品研究中应用广泛。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逐步深入,为茶叶品质及风味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文章系统综述了脂质组学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该技术在茶树生长调控、品种鉴别、加工工艺、风味形成机制解析及茶叶贮藏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No.181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水质对陕西茯砖茶茶汤品质及氟溶出量的影响

    金阳;苏宇豪;邹新武;张俊;杜颖颖;

    为探究水质对茯砖茶茶汤品质与氟溶出量的影响,以陕西茯砖茶为材料,选用7种不同水样进行冲泡,对不同水样特性及冲泡后茶汤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及氟溶出量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质理化性质差别较大,对茯砖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以矿泉水冲泡的茯砖茶茶汤品质最佳,香气浓纯,滋味浓醇滑口,金花香味明显。各水样冲泡的茶汤理化成分与氟溶出量差异显著,其中茶多酚的总溶出量与电导率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氟总溶出量与电导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氟安全性评估,弱碱性、低电导率且金属离子含量较少的矿泉水最适合冲泡陕西茯砖茶。

    2025年03期 No.18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干燥方式对川红工夫风味与品质的影响

    张杨;陈文品;纪荣全;陆安霞;

    研究以四川宜宾地区的中小叶群体种鲜叶为原料,结合感官和生化分析,比较探讨了在同等条件下,多种不同干燥工艺组合对川红工夫红茶风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差异。感官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干燥组合对川红感官品质及其风格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且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的品质优化各有差异。试样以滚筒毛火+热风足火的干燥组合滋味表现最佳,制得的红茶综合品质最优,且香气最好,为花香风格,更有利于川红工夫特色风味品质的形成。

    2025年03期 No.181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君迁子叶的营养价值、食用安全及代用茶开发利用研究

    顾博文;刘芳明;孟阳;盛爱玲;徐阳阳;高岳芳;关长飞;肖斌;

    研究深入探讨了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叶片的营养价值及其在代用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君迁子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多酚含量为49.55 mg/g,氨基酸含量为20.67 mg/g,不含咖啡碱。维生素C含量为4.97 mg/g,约是绿茶的2.7倍、橙子的15倍、柠檬的22倍、苹果的100倍;矿质元素丰富,钙含量为91.38 mg/g,相当于普通茶叶的30倍以上。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君迁子叶显著的抗氧化、保肝、防癌和抗紫外线损伤等保健功效。参照优化的绿茶加工工艺,君迁子叶可制成品质优良的代用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该茶外形卷曲、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带熟果香、滋味甜醇,显示出良好的市场潜力。此外,君迁子叶茶还可作为原料开发成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药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不仅为君迁子叶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柿、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展应用领域,君迁子叶有望在食品和药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选择。

    2025年03期 No.181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信息与交流

  •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良伟一行来中茶院调研

    周春江;

    <正>8月28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良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应伟杰,茶叶科科长俞燎远一行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调研。中茶院所长、党委书记杨秀芳,副所长、党委委员孔俊豪,党委副书记陆小磊等陪同调研并座谈交流。会上,杨秀芳所长介绍了中茶院的平台建设、取得的科技成果及近年来科研项目实施、服务浙江茶产业的成效。陈良伟副厅长对中茶院在茶叶加工、茶资源利用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研究转化应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深度融合,要持续推进浙江茶叶产业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为浙江茶产业创新发展再添新动能。双方在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充分交流。

    2025年03期 No.18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抹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李文萃;

    <正>8月25日,《抹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推进会在绍兴御茶村召开,该项目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牵头承担,联合全国抹茶生产、加工、应用和科研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共同研制。相关单位代表共30余人参会。会上,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对各研制单位的全程参与表示感谢。她强调,各单位需持续从行业视角出发,积极贡献智慧与经验做法,以高质量的标准推动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181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普洱茶国家标准样品小样拼配暨研制工作推进会在云南顺利召开

    张俊;

    <正>8月20日-21日,普洱茶(熟茶)散茶国家标准样小样拼配暨研制工作推进会在云南大理顺利召开。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和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专家领导,产学研代表共计30余人参会。会议由中茶院张亚丽副研究员主持。中茶院所长、党委书记杨秀芳研究员肯定了普洱熟茶项目前期工作并对小样拼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普洱熟茶国家标准样研制项目负责人、中茶院邹新武高级工程师就备选样品征集情况及小样拼配重点任务及具体分工做了介绍。

    2025年03期 No.181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茶院赴遂昌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本刊编辑部;

    <正>7月28日-29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所长、党委书记杨秀芳,副所长孔俊豪,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小磊及各部门负责人赴遂昌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在结对帮扶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围绕遂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帮扶举措等开展座谈交流。下一步,研究所将聚焦技术帮扶、人才培训与品牌宣传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助力遂昌茶产业发展。

    2025年03期 No.181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茶院牵头召开的ISO/TC34/SC8/AHG 5速溶茶特设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线举行

    左小博;

    <正>9月26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专家牵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茶叶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8)速溶茶特设工作组(AHG 5)第一次会议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技术专家参加本次会议。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作为该工作组召集人主持会议。会上,杨秀芳代表特设工作组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目标和任务,并围绕ISO 6079:2021《固态速溶茶规范》的修订背景、分类框架与关键技术指标提出了初步建议。与会专家就固态速溶茶的产品分类、范围界定、核心质量指标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在推进标准修订的路径方向上达成初步共识。

    2025年03期 No.181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由我国牵头修订的《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发布——系统构建全球绿茶“视觉风味库”为全球绿茶贸易建立统一技术语言

    张亚丽 ;杜颖颖;

    <正>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修订发布《绿茶术语》国际标准。该标准由我国牵头修订,得到了全球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8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标准研制。该标准是我国2021年牵头制定和发布的首个茶叶国际标准《绿茶术语》的修订版,也是我国主导研制发布的第五个茶叶国际标准。此项国际标准的发布将系统构建起全球绿茶“视觉风味库”,为全球绿茶贸易建立统一技术语言,也标志着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已成为主要贡献者。该标准的制定、修订全程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茶院)提出并牵头推进。

    2025年03期 No.181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三茶统筹”融合发展,助力我国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山堂茶业的探索与实践

    正山堂;

    <正>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正山小种有四百五十余年历史,脱胎于正山小种的金骏眉红茶,更是如今中式红茶的代表。1创新红茶工艺,打造金骏眉红茶产业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山小种却处于消亡的边缘,内销无人问津,外销单价低廉,从业者仅能温饱,桐木茶山大量荒废。当时,仅数少数茶厂勉强维持,江元勋所创立的元勋茶厂便是其一,此时也已陷入困境。1999年,在“南平机制”的政策下,祖耕荣作为下派干部(类似当时的科技特派员)来到元勋茶厂,担任厂长助理。祖耕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他们共同跑项目、找销路,另一方面坚信要对产品进行技术革新,研发更高品质的产品。

    2025年03期 No.18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5浙江省“茶叶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成功举办

    金阳;

    <正>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5]19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2025年度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近日,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与杭州亨达茶业技术开发公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全资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5浙江省“茶叶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在杭州径山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分三期,每期10天,含9天线下课程、1天线上课程,共有来自浙江省内各地市的150余名学员参加。

    2025年03期 No.181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茶食·新茶饮

  • 茶树花干燥工艺优化与窨制红茶品质初探

    崔惠荔;陈昌昊;刘朱;孙伟华;严莉;费月;石琳;

    茶树花香气独特,具有开发成新型茶制品的潜力。然而市场对茶树花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茶树花的开发利用目前仍不够充分。研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干燥工艺(真空冷冻干燥、低温慢烘、高温快烘)制备的茶树干花的香气和滋味品质特性,并探究了茶树花窨制对红茶的品质提升作用,为茶树花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低温慢烘优于另外两种干燥工艺,该工艺不仅有效保留茶树花的外观形态和香气特征,还显著增强干花产品的滋味与香气的协调性。由于茶树花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研究将其用于庐州红茶的窨制,结果表明茶树花窨制可显著提高庐州红茶中苯乙酮、苯甲醇等多种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从而有效提升其香气品质。

    2025年03期 No.181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工艺冷泡绿茶浸出规律研究

    赵留辉;刘奇;苏小琴;王霈菲;冯巩;刘静华;王学刚;李华瑞;吕杨俊;

    针对传统工艺绿茶(T1)冷泡出汤慢、最适浸出条件不明的问题,研究引入冷冻破壁(T2)、复合酶处理(T3)及联用工艺(T4)开展工艺条件优化,并对样品进行冲泡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热泡条件下,T2滋味浓醇甘鲜、香气持久,但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T3甜香和花香突出,滋味鲜爽,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提高;T4中部分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有所上升。冷泡条件下(茶水比1∶200、冷泡15 min),T3的茶多酚浸出率和T4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浸出率最高。复合酶处理显著提升冷泡茶的果香和鲜香,冷冻破壁技术则显著增强果香、鲜香和甜香。滋味方面,T4综合表现最优,鲜度、浓度、厚度及生津感较T1显著提升。两种处理对绿茶咖啡碱含量影响不大。T2冷泡时的浸出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冷冻破壁与复合酶处理工艺可有效提升冷泡绿茶品质,尤其是T4综合品质最佳,研究可为冷泡绿茶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冷泡方法,推动冷泡茶市场多样化发展。

    2025年03期 No.18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福鼎白茶主要品质成分冷泡浸出规律研究

    宋东晓;

    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为研究对象,开展冷泡温度、时间对白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溶出规律的研究,同时对茶汤进行感官审评。实验结果表明:当茶水比为1∶50时,白毫银针4℃条件下冷泡2 h得分最高,白牡丹4℃条件下冷泡1 h风味最佳。白毫银针、白牡丹25℃条件下冷泡4 h,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20%、1.68%,均低于沸水冲泡组1.49%、2.31%,表明低温条件咖啡碱的溶出量较低,4℃条件下规律相同。白牡丹25℃条件下冷泡0.25~4 h,游离氨基酸溶出率为19.71%~64.96%,茶多酚4.97%~40.27%,咖啡碱14.62%~40.07%,白毫银针也表现出类似规律,在同一冷泡时间和温度下,游离氨基酸溶出率高于茶多酚、咖啡碱。值得注意的是非酯型儿茶素溶出量虽然低于酯型儿茶素,但在冷泡条件下其相对溶出率更高。这些物质溶出特性的差异,为冷泡白茶相较于传统热泡法呈现更显著的清甜鲜爽风味提供了解释。

    2025年03期 No.18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茶资源跨界应用

  • 茶多酚和儿茶素对粳米粉、糯米粉与大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潘俊娴;金欣怡;吕杨俊;蒋玉兰;王霈菲;朱跃进;张士康;

    文章以粳米粉、糯米粉和大米淀粉为对象,研究茶多酚、EGCG和EC对其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酚类成分对粳米粉、糯米粉和大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与其添加量有关。茶多酚可促进粳米粉的消化,且茶多酚添加量越大,促进作用越强,添加4%~5%EGCG也起促进消化作用,而1%的EC则可抑制粳米粉的消化;EGCG和EC均可促进糯米粉的消化,茶多酚添加量为5%时也可促进糯米粉的消化;茶多酚和EGCG对大米淀粉消化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添加量有关,5%的EC添加量可促进大米淀粉的消化。随着茶成分添加量的增加,其在消化水解液中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水解液中的茶成分与添加量和种类有关。研究可为茶在米制品上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No.18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复合儿茶素抗氧化及抑菌协同性能比较研究

    宋鹏鹏;孔俊豪;杨秀芳;苏小琴;左小博;

    文章探究不同儿茶素复配的抗氧化和抑菌协同功效,以期实现儿茶素应用的减量增效。比较了0.025~0.2 mg/mL浓度梯度下4种单一儿茶素(EGCG、ECG、EGC、EC)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抗氧化性能(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考察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探究不同儿茶素最优组合。将实验浓度梯度中较佳的组合设置为高中低3组不同浓度,比较分析不同复合儿茶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大肠杆菌(E. coli)的抑制效果。复合儿茶素的抗氧化和抑菌效果优于单一儿茶素,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测得抗氧化效果较优的儿茶素复配比为0.1 mg/mL EGCG,0.025 mg/mL EC,0.1 mg/mL ECG,0.05 mg/mL EGC(体积比为1∶1∶1∶1),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5.03%,显著优于0.1 mg/mL浓度的EGCG(p<0.05),且高中低不同浓度复合儿茶素对S. aureus和E. coli的抑菌效果均优于4种单一儿茶素。相比单一儿茶素,研究优化的复合儿茶素具有较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S. aureus和E. coli效果,表明其具有协同作用。

    2025年03期 No.181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茶叶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李从严;伯年国;陈秋月;王藤;黄灿;赵明;

    茶叶提取物是当下热门的化妆品原料之一,获得了海内外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茶叶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目前在化妆品中茶多酚的应用最多,尤其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以其优异的抗氧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但存在稳定性较差、配方配伍要求高、生物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茶叶生物碱具有抗氧化、抗衰老、舒缓等多种功效,近年来的应用逐渐增多。茶氨酸具有舒缓修护敏感皮肤的潜力。今后应结合提取纯化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进一步研究茶叶的活性成分和功效,促进茶叶提取物在化妆品中更多元化的利用。

    2025年03期 No.18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产业与文化

  • 浙江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唐贵珍;施林佐;程龙富;

    我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加以利用的国家,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史和丰富的技艺传承史。制茶技艺的创新和演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体系和文化脉络,汇聚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资源。浙江是茶叶大省,拥有丰富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浙江省茶非遗资源名录,分析了浙江省茶非遗在政策支持、产业融合、产品创新和传播营销维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政策保障、深化产业融合、强化产品创新和构建传播矩阵的优化对策,旨在为茶非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2025年03期 No.18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茶叶加工》撰稿指南

    <正>撰稿要求如下:文稿内容应包括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以及作者简介、联系方式等。1、文题:高度概括文章主题内容,不超过20个字。文题下方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全称、城市和邮编。凡属有关基金项目的论文,在首页脚注详细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并务必注明项目编号。2、摘要:以第三人称简述文章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论),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5年03期 No.18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茶叶加工》征稿征订启事

    <正>《中国茶叶加工》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茶叶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成果,内容涵盖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装备、储运保鲜、品质化学、质量标准、功能保健、资源利用、经营管理、市场流通、文化历史等领域。经中国知网等单位对《中国茶叶加工》多项学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全文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全文收录,可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教数据库等数据平台检索。

    2025年03期 No.18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